
根植於印度文化最深處,同時又能窺見恆河文化其原頭的代表,就屬 Veda。
Veda的基礎教義
「聲音是神,宇宙是音樂。」
奠基在此教義之上,Veda 稱頌極具音樂性質的事物;因此,在印度文化裡,舉凡與音樂相關的,也會觸碰到神聖的層面。
為此,音樂領域的工作者,或是僧侶、婆羅門階級的優秀音樂家,被視為聖人一般,受到敬重。
即使放大到世界裡,音樂在成為音樂的最初階段,也與祭祀儀式相關。在印度,這種祭祀的音樂,即是 Veda 的朗誦;而他國文化下的音樂,由祭祀音樂出發,再轉變為藝能或是藝術層面的音樂。
然而,印度音樂的獨立性,可說是立基於祭祀的音樂,非常重視歷史連貫,即便到今日,依舊占有非常大的比例。
Vead在發展的順序上,始於稱頌神祇的 Rig Veda ,轉變成 Rig Veda 的音樂版 Sama Veda ,接著是促進祭祀而寫的 Yajur Veda ,以及集結面對災厄所使用之咒文的 Atharva Veda ,上述四種。在 Rig Veda 時期,只有特定的基音,以及高、低音三種而已;但是到了 Rig Veda 的音樂版 Sama Veda 時,則將八度音程切分為七音。
當然,負責朗誦的人,為婆羅門的祭司。
起初,對於誦讀此 Veda 時,依舊維持其單純形態;後來,為了達到對美感發展的追求,建立起了印度古典音樂的基本架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