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gF-_w7RZmfHtBpfv5KuoFvLgJClELArUFLLKQhlHxl60Xd57CghepsRJ0osiJ2jn62IHpUd8eUsAt9fDSAKbf3tPXTdEoFbGLSkqXuP30pMS65M-83ZHq_xRwGWLAAEg3dqXt7ySkbVw/s400/%E3%82%B7%E3%83%B3%E3%82%AF%E3%83%AD%EF%BC%91.jpg)
在「波動的原理」之中,有所謂「共鳴的法則」。這是說,同樣波長的物體,彼此會合而為一。舉例來說,以塔不拉定調敲打Do音,即便沒有觸摸西塔琴,但其Do弦在瞬間會震動且開始發出聲響。
西塔琴本身就張著許多共鳴絃。非常適合調音的西塔琴,本身音色在添上共鳴音的厚實,創造出難以言喻的獨特波動。
演奏者將本身所感受到的,融入樂音之中,和合作伙伴在跳脫樂器之後,常可感覺到共時性(Synchronize)此種狀態。此外,演奏環境也大大左右著音樂表現;因此,會冀望當演奏達到某一種特定的狀態時,能和聽眾成為一體,共享一個巨大的「音樂場域」。此正意味著一起獲得共鳴的聽眾,事實上是和演奏者一同在創作音樂;而相對於演奏者,這也是在實現一項即為重要的任務。由於我們每個人心中,皆有不同的個性;彼此共鳴,就好像是彼此內心裡皆存在著一條共鳴的琴弦一樣。
擅於溝通者,想必在演奏上也會是個能手。
想要相互理解,然而,綜觀世界情勢,卻可見不諧和的聲音此起彼落,阻礙前進。難道,真的沒有讓彼此共鳴的方法存在嗎?不過,憤怒與恐懼所引起的波動,算是種共鳴吧……
不是常說「互稱同類為友。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